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

言語的重量,夏曼. 藍波安《冷海情深》

言語的重量,來自於它所承載和傳遞的一切。

人的一生,總會遇到那麼幾本書,讓人心生震撼,久久不能忘懷。夏曼.藍波安的作品,《八代灣的神話》是最先接觸的第一本書,也是作者的第一本著作,但,真正深感撼動的,是《冷海情深》。

改變上一本書,以羅馬拚音的達悟語和中文翻譯並列的書寫方式,這本書,直接以不太合乎中文語法的方式,翻譯出達悟語言。譯寫時,以能傳達出達悟族的語言邏輯思維和其文化底蘊為主。這樣的寫作方式,讓人深深感受到,原來,達悟族的語言竟是這麼美。日常生活的對話,表達的語言中,充滿婉轉比喻和象徵。這想法,卻也讓自己心中一陣顫慄,原來,自己的思想深處,其實也是帶著華文文化的高傲。在接觸這本書之前,隱藏在意識深處未曾發覺的文化沙文主義,讓自己無法想像達悟語竟有如此高度的語言美感。

《冷海情深》不合中文用法的譯文寫法,可詮釋為夏曼用來傳遞達悟語言文化美感的寫作技巧,也暗含了重新取回話語權的聲訴。在華文的世界中,以達悟語發聲,喊得再大聲也没有迴音。《八代灣的神話》時,他試著以雙語(華文/達悟語)為自己的文化爭取發言的位子。到了《冷海情深》,則以翻寫主權者的語言,作為取回詮釋權的發聲手段和方式。

語言文字,是族群文化的外顯方式之一,是關乎族群文化存續的重要關鍵。語言文字不存,這個文化也就滅絕大半,而語言和權力體制又有表裏關係。無形抽象的權力需要藉由媒介展現,語言,即是體制展現、型塑,鞏固權力的媒介。政治體制要訓服(教育)一個族群,語言教化是其手段,對被教化者而言,語言是第一個被衝擊的。

華文(漢語)對夏曼而言,既是壓迫者的語言,會切斷他和自己族群文化的聯繋,卻又是,當自己的族群面對不公義的政治文化,社會政策時,能為自己的族群爭取發言權,爭取更大政治文化自主空間的武器。學習華文漢語(包括背後暗含的文化),使用華文漢語,對語言文化迥異於華文文化的達悟人,夏曼而言,內心應是充滿矛盾衝突。

不靠加分,考上一流國立大學的夏曼,曾出走蘭嶼,卻又拒絕成為華人文化主導的社會體制中的菁英。兩邊文化價值認同的拉扯,損耗著他的生命。在身心最不堪的時候,回到家鄉,重新學著自己的文化,重新再接上斷裂的連結,《冷海情深》即是這時的創作。

在重新學習達悟傳統技能的過程中,慢慢撫平被拉扯的痛難安的心,以為斷裂的連繫,其實一直是藕斷絲連。沉殿後的夏曼,在《冷海情深》中,以技巧性譯寫達悟族語的華文,娓娓地道出對自身族群和文化,綿長深切,熨燙人心的情感。

2015. 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