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

言語

A big discourse,little narratives
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言情小說
話語中的權力,Ortonesque
各說各話,三人成虎



A big discourse.
交心活動往往預設了也建構了一個完整融貫的個人生命史。個人的生命歷程要在交心敍事中找到首尾一致的前因後果,個人的過去不能是零碎、斷裂、矛盾、有時不可理解的片段。
為了要説出完整一致的人生故事,往往就得借助一個「大敍述」來統一人生的片斷。
-《交心的政治》卡維波,民國85年5月27日 。聯合報。

自傳書寫,常需要有一個連貫的脈絡,要能説出是因為那段經驗或那個經歷,所以才培養了某項能力。自傳所呈現的,是單一面向的人格,或甚至,只是一個「修圖修很大」的人生。

Little narratives.
叨絮、重複零碎、斷裂隱約、流暢、嘎然而止,拼貼式的敍述(collage),多重異質身份的述說所流洩的一片斷,一片斷的樣貌是否反倒吐露更多?
只是,履歷自傳若用拼貼式的敍述,下場十之八九是進圾垃桶。

Stream of consciousness.
曾看過一本言情小説,用意識流的手法述説故事。創新,但看言情小説的我,只想放鬆。要由一個跳躍流轉的意識洪流去拼貼出故事的全貌,已是很累的一件事,更何況,現實和意識中的時間場景新舊未來,同置又交錯,拼起來,更累。《追憶逝水年華》令我望之卻步,吳爾芙的《燈塔行》就已經讓我拿頭撞棉被,實在不想連看本言情小説,都要看到去撞棉被。

話語中的權力位階。
在David Mamet的《Oleanna》這齣戲中,權力位階透過話語展示,也透過話語轉移。上一幕,才剛看到掌握學生生殺大權的男性教授,如何透過語言展示他的權威和權力,下一幕,反被女性學生用話柄威脅,話語建構出的權力位階,瞬間翻轉。

Ortonesque. 言行不一。
Joe Orton的戲劇,話語常常只是表面虛偽的道德掩護,肢體所傳達的慾望才是重點。言行表裏不一,虛言下的實際動作,之間的落差,嘲諷的是劇中人,還是現實中人?又或者,是迫使劇中人必須如此假面的文化道德審查,社會體制的階級定位?

各説各話。
一個舞台,2齣戲,各演各的,各説各的,交錯成另一齣戲,《暗戀桃花源》。
現實中似乎常在上演這齣戲,客廳,咖啡廳…,只是換成,各滑各的,虛擬的空間才是交集的舞台。

三人成虎,虛假亦成真。
虛擬空間突起的時代,一個編造的故事,只要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皆交代清楚,附上一張合主題的圖片,即能虛擬出未曾在"現實"中發生的"實際事件"。一旦流傳開後,用話語編造的事件,即使是虛擬,但在人們的認知中,卻是現實中真實的存在。

2015. 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