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,在自然界中,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?
常說,人是萬物之靈。這句話,將人的地位抬高於自然萬物之上,似超脫在自然的循環之上,而天地萬物皆是為我/人而存,這是以人為主,為中心的自然觀。在這思想觀念中,人和自然萬物分屬2個不同的階級,自然萬物,是人可以自由運用的資源,強化人對整個自然界的「擁有權」,是強調以「人/我」為中心的「人本自然觀」。
抱持這樣的觀點,在和自然界互動時,常常是單以「人」的角度去考量利益,而不是以「自然界整體」的角度去考量。
一個山崩地裂,地震海嘨,即將土地樣貌全然改變。人間律法所賦予的擁有權,大自然一夕收回。對自然界而言,人從未擁有什麼,一切不過是「借用」與「附生」。當這個借用自然,附著自然而生存的使用者,行為過當時,自然界會訴諸自然的律法,使失衡的一切再度恢復循環與平衡。
自然萬物皆為我/人所有,為我/人所用,這樣階級化的二元觀念,賦予人上位的權力,導致只以人的利益為考量,不由自然整體的角度做衡量,因人為利益過度開發使用,致使自然生態失去平衡。生態女性主義對這樣的觀念有所抨擊,也有所反思。
但對人本自然觀的反思,其實更早之前就有了。
莊子的楚人遺弓的故事,藉由遺失的弓箭可為「楚人」所用,擴大到可為「人」所用,再到為「自然萬物」所用,將分野界線層次性地移動,最終至破除以「人」為中心。
為「人」所用,打破了國族分野的觀念,但仍局限於人和自然萬物上下二分的觀念。而,遺失的弓可為「自然萬物」所用,則徹底打破了「以人為主」的自然觀,點出了人和萬物相依存的觀念,這是將人納入整個生態系中去思考的「生態自然觀」。
為「人」所用,打破了國族分野的觀念,但仍局限於人和自然萬物上下二分的觀念。而,遺失的弓可為「自然萬物」所用,則徹底打破了「以人為主」的自然觀,點出了人和萬物相依存的觀念,這是將人納入整個生態系中去思考的「生態自然觀」。
人本主義入世,為人間律法提供依循鞏固的論述基礎,將人的地位提高於自然之上,使萬物成為皆是我/人可使用的資源。生態女性主義對這樣的自然觀提出反思,仍是為了人在自然物質界的永續生存。而莊子的思想則是更加地跳脫出「以人為本(中心)」的框架,更加地出世,為的是藉由勘透人間自然界物質的循環,而達到思想和精神的超脫。2者的立意和目的不同,但所提出的觀念,在「破除人本(中心)」這一點上,是相通的。
依循人本精神的人間律法,賦予人對自然萬物的使用權與擁有權。
但在自然的律法中,人,不過是萬物之一,一樣依附自然而存,和其它生物相依附而存。
依循人本精神的人間律法,賦予人對自然萬物的使用權與擁有權。
但在自然的律法中,人,不過是萬物之一,一樣依附自然而存,和其它生物相依附而存。
人,生活在人間律法所規範的世界中,但也生活在自然的律法之下。
生態自然觀對人和自然萬物之間關係的詮釋,並非上下階級式的關係,並非利用與被利用,去掉了「人本(中心)」,讓人回歸於自然的律法之中,讓人認知到,不是萬物「為了我/人」而存在,而是,我/人與萬物一般,依附自然而存,與萬物同在一個興衰循環之中,共生共存。
一輪明月,人賞之,蛙鳥蟲草,也在月光下。
清風拂人面,也拂過樹稍葉面,也拂過池水生漣漪。
走出中心,不是為了看見邊陲,也不是為了翻轉位置。
中心邊陲的二分法,是對階級化二元論思想的強化。而這樣的思想,正是許多現代理論所質疑與反思的。走出中心,是為了破除單一視野的狹隘,是為了看見更平等互惠的關係。
以人為中心,萬物皆是為了人而存在。
以我為中心,世界只能是繞著自己轉。
走出以人為中心,看到一切生命彼此依存的關係。
走出自我為中心,看到其他人事物的流轉。
走出中心,提供另一種視野,另一種界定關係的方式。
2016. 姈
走出中心,不是為了看見邊陲,也不是為了翻轉位置。
中心邊陲的二分法,是對階級化二元論思想的強化。而這樣的思想,正是許多現代理論所質疑與反思的。走出中心,是為了破除單一視野的狹隘,是為了看見更平等互惠的關係。
以我為中心,世界只能是繞著自己轉。
走出以人為中心,看到一切生命彼此依存的關係。
走出自我為中心,看到其他人事物的流轉。
走出中心,提供另一種視野,另一種界定關係的方式。
2016. 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