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帶媽媽出去散心,談離婚這段時間,她心裏一直很擔心。我想帶小女兒出去,談離婚這段時間,她被禁止出國,很長時間不能出去。… 好像,全是為了他人。
看似全是「為了他人」而做,但其實是「為了自己」,但卻無法察覺自己行為和行動背後的心理動機。若體會隱藏在話語下的話中意,就會發現,想做這二件事的心理動機,是為了「清除或撫平自己的愧疚感」,但話説出去則成了為了他人,而不是為自己。心靈的迂迴機制,不自覺地迴避承認,做這些事,是為了清除自身的歉疚,平衡自身的心理狀態,反而在話語中傳遞出「全是為了別人而做」的意味。
如果一個人所說出的話語,常常是,「如果不是為了你/他/…」,「我全都是為了你/他/…」,這一類的話,這樣的人,只怕常常不自覺地用語言說詞,掩蓋掉自身心理需求的微弱聲音。在語言掩護下的內在聲音,想訴說:
自己不想讓人看不起,我想維護自身的自尊,我想消除自身的歉疚感或罪惡感,我想彌補自身的心理遺憾,我想滿足自己的內在成就感,我想實現內心的憧憬,…。
明明是為自己而做,卻要披上為他人而做的美麗外衣,長久下來,心會生病。
當自己一再用語言塑造為他人犠牲奉獻,做為自身行為形象的外衣時,其實也同時把自己內在的訴求消音。以這樣的作法,一再,一昧地否定掉自我內心的微弱聲音,長期下來,容易因「自認為的付出」没有得到「應該有的」感謝和回饋,和自我否定內心聲音的循環下,一直感到嚴重的,無法填滿的匱乏感。
當內心的道德審查和迴避的機制過度作用,想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,想要八面玲瓏地處處完美,過於要求盡善盡美,...。內心深處擔憂害怕被貼上負面的批評語詞,過度害怕外在形象有著汙點,或無法容許,有任何人性面的道德瑕疵,使得自己無法也害怕接受,自己內心深處的軟弱與人性需求。
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察覺驅使自己行為的深層心理動機。了解接受自己也有人性的不完美與軟弱,而不是一再地否定與迴避。學著、嘗試著用正面的方式滿足自身的人性需求,而不是將自身內心滿足與平衡的需求,歸諸於他人的需要。
2016. 姈